张暄暄 “孩子死了还有心情换衣服化妆”“最终结果还是为了钱”“这位妈妈想成为网红吗”“想借机敲诈一笔或者博热度为了以后好带货”……很难想象,这样的评论出现在一位刚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视频之下。 5月23日,武汉市某一年级男生在校内被老师驾车撞倒碾压死亡;6月2日,在儿童节的第二天,孩子的母亲从自家楼上一跃而下,坠楼身亡。 短短十天时间,悲剧再次降临这个家庭,舆论的焦点也从校园安全问题转向了网络暴力。此前,在孩子事件的评论区,部分网友从穿着打扮到行为动机,将这位母亲恶意揣度了个遍。上班时间接到消息匆匆赶来而穿着职业套装,此为“刻意打扮”一宗罪;面对镜头不够崩溃,而是隐忍理智,此为“冷血无情”二宗罪;还想追究相关人员责任、给孩子讨个说法,此为“爱钱想红”三宗罪……总而言之,最大的错就是不符合网友的想象。 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这位母亲伤心欲绝纵身一跃的背后,孩子的离去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,但网友的恶言恶语,却也成为一把刀,将她再次推向了深渊。冷静下来不难发现,这些网络暴力的言论逻辑混乱、自相矛盾。而悲哀的是,即使是胡言乱语,网暴者只需要拿起键盘,以发泄情绪为目的,恶意地解读一切,强迫受害者不断自证清白,就能立于不败之地。被网暴的人却难以回避,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伤害,甚至走向自伤自毁乃至轻生的深渊。 其实,这样的咄咄怪事并非第一次发生。17岁的寻亲少年刘学州、给爷爷看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粉发女孩郑灵华、求助外卖员为听障父亲送菜并为其充200元话费表谢意的市民……一次次网暴的悲剧重复上演,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悄然陨落,不断警醒世人:清除网暴毒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。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。倘若任由网络暴力肆意横行,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。网络暴力不仅冲破了道德的底线,更践踏法律的红线。治理网络暴力,必须擦亮“法治利剑”,让网暴者承担法律责任,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;加大对违法违规账号、机构和网站平台处置处罚力度,针对首发、多发、煽动和跟风发布等不同情形,分类处置网络暴力相关账号,严肃问责处罚失职失责网站平台,强化警示曝光和正向引导,及时公布典型案例处置情况,对社会风气形成正确引导,维护清朗网络空间。 每个人都应该正确使用网络,不要让自己成为网暴者。网络世界纷繁复杂,难免会有情绪上头的时候,捍卫言论自由的同时,更要注意言论的边界,尊重他人。多一些善意,少一些恶语;多一些理性,少一些跟风;多一些理解,少一些揣测……正如有句话所说:“夸奖的话可以脱口而出,诋毁的话要三思而后行。”网络时代,你我皆是局中人,抵制网络暴力,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,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。
|